中国式创新如何弯道超车?丨智库精选智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9-18 07:59:07

网络行为管理系统中国的整体创新水平正在快速崛起,中国曾在模仿学习中赶超,如今也逐步成为他国模仿学习的对象,中国真的已经成为了全球创新的领跑者吗?中国创新未来又该走向何处?

中国的整体创新水平正在快速崛起,中国曾在模仿学习中赶超,如今也逐步成为他国模仿学习的对象,中国真的已经成为了全球创新的领跑者吗?中国创新未来又该走向何处?近期,普华永道思略特大中华区总裁徐沪初,以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吴晓波接受了《世界经理人》杂志的采访,深入解读了“崛起”中的中国式创新。

以下是智库为您带来的精选分享:

提升显著,仍需努力

这几年,关于“中国创新”的话题受到国外的广泛关注,一些知名的国外媒体都在传达一个观点——模仿中国,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在你看来,当下中国的创新能力放在全球来看,是否已经足够强大?

吴晓波:“模仿中国”正负面的说法都有,负面说法就是别国也学中国一样去“抄袭”,比如说“偷别人的技术”。现在更为理性的看待这一问题,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正面的东西,中国的技术学习有一定阶段性,早期技术能力相对薄弱,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模仿学习具有很好的效果。

关于这个有个专门的术语叫“二次创新”,即中国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引进他人技术的同时即进行再创新,尤其是结合本地市场需求特点以及供给要素条件进行的改进性创新,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二次创新出现。二次创新带来的绩效有目共睹,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直努力想向中国学习这种创新。

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是其他国家努力想学习的一个方面。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很多学习中国的国家是些小国,不可能全面学习中国的产业分类。此外,中国在基础设施以及从原有基础设施向现在新经济基础设施的转变等方面,如互联网、移动通讯,都有很多真正可以让其它国家学习的“中国经验”,而且快速见效。然而,基于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创新,中国相对还是比较薄弱。

徐沪初:内部因素是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的挑战越来越大。全球来看,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发生很多变化,现在被广泛讨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实际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生命力和创造力都是巨大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进行深度创新,肯定很快会消亡。

从外部来看,尽管中国的经济体量已是全球第二,但是经济总量的提升和内在的核心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全球看,中国在不同的行业当中有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的产品还不多,即经常说的“大而不强”。如果没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支撑,依靠机械式的、叠加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快就会衰落。政府多年来提倡要通过创新转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如果不创新,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必然选择。

怎么看一些业内人士用专利数去衡量中国创新能力?

徐沪初:专利的确是衡量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但是同样的一种专利,质量有很大区别,从专利的内容和实质来看,中国专利的技术含量、影响力、论文引用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你看来,是否有哪个产品能够代表中国的创新性?

吴晓波:中国当下的创新主要还是“二次创新”,真正原创性的、影响世界的重大突破性创新其实相对较少,现在所谓的“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电商)主要是将技术的二次创新跟商业模式的二次创新相结合。在这一方面,中国走出了一条新路。

“新四大发明”是创新吗?

徐沪初:属于广义的创新范围,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商业模式的创新非常容易被复制,而要仿制基础性的技术创新十分难,比如汽车,谁都可以将汽车拆解进行研究,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中国还是很薄弱。只有将核心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者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否有高低之分?你怎么看这两种创新?

吴晓波:对企业来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也可以活得很好。从国家和一个社会的完整工业体系来看,技术创新的附加值、影响力等远大于商业模式创新。从长期可持续战略层面来看,势必要从过去集中于下游客户端的、商业模式的创新越来越往上游基础技术的、原创性的创新道路发展,一个真正引领行业、影响世界的企业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

徐沪初:商业模式创新多,技术创新少,这是现在中国企业创新面临的很大一个挑战,基础性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容易被模仿,附加值较低。所以,商业模式创新更容易些,技术创新真的需要积累,而我们在积累上差距很大。

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是比较弱,更多还是在商业模式创新,BAT的确介入了一些技术创新,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以BAT为核心在新经济领域的创新给中国的创新带来希望和曙光。

有的放矢,未来可期

政府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去年的十九大上创新也被多次强调。在你看来,未来推进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政府能够且应该做什么?企业如何把握政府关于创新的政策红利?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