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征信记录5年后自动消除?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如今,个人信用状况已变为经济身份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都将产生信用记录,其作用正日益凸显。一旦出现信用污点,带上不良记录的身份证,你会发现很多经济活动都举步维艰。

  什么情况下征信会产生不良记录?

1、银行贷款违约:房屋按揭贷款、无抵押贷款等各类贷款项目到期不还款视为逾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贷款利率上调时,千万记得要按新的利率计算月供还款,否则也会产生欠息逾期。

2、信用卡、水电费、电话费缺乏按时还款缴纳的意识:信用卡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足额偿还,即便是0.01元没有还,也是会被视为逾期的。信用卡通常有1—3年的免年费期,或者当年消费一定次数可以免年费,当免年费期一过,系统就会自动从卡上扣一定金额的年费,持卡人若不在规定时间内交纳年费就会被记逾期。此外,欠水费、欠电费、欠燃气费、欠垃圾费、欠物业费、欠电话费,目前已经在很多地区被纳入央行的征信记录。这些细微的小事都有可能会被纳入官方征信的范围,影响你的个人信用。

3、为人担保联责:如果你担保的人没还款就跑路了,作为担保人的你会被连带问责,对于你来说也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信用污点。。因此,为他人担保时千万要慎重,不要以为只是签个名而已。

4、代理还款机构未及时划款造成违约:现在,很多人选择通过代理机构办理个人贷款业务,代理机构既负责申请贷款,也代理还款,如果代理机构不及时划款给银行,你就会产生逾期。

  此外,通过房地产开发商代理房屋按揭,汽车经销商代理汽车贷款,也可能出现此类逾期。个人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时指定公积金账户作为还款账户,如因单位缴存不及时,或公积金中心与银行间划账存在时滞,也会造成逾期。

  所以,即使雇佣了代理机构,也要定期关注自己的还款情况。如果发生以上情况,要及时与相关金融机构说明情况。

5、相关机构或公共管理系统信息记录错误:数据报送方和数据加工方都有可能会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系统故障、数据传输错误、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原因造成数据错误。情况发生后,。

6、身份盗用引起的违约:即身份证丢失被他人冒用办理贷款或者信用卡而导致的违约。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以下情况:身份证借予他人办理贷款,出现逾期,即由借出身份证的主体承担责任;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员工身份证件,以个人按揭贷款的名义批量在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公司的周转资金,当公司难以做到逐月按时还款时,大量的逾期被记在员工名下。出现类似情况,一定要先通知放款机构,然后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不良记录五年后自动消除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以为,不良征信记录五年后即可自动消除,之前借过的小贷可以不还就大错特错了。不良记录五年自动消除指的是当您逾期,留下信用污点后,从您还清欠款日起,五年后污点自动消除,之后不再影响您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

  举个例子,小王从银行借了一笔贷款,35日应还款,逾期后留下信用污点,他在55日还清欠款并缴纳罚金。征信污点将在5年后的55号自动消除,换句话说不良征信5年洗白是指还清欠款后的5年,而并不是从你逾期的那天开始算起。

  贷款逾期了会怎么样?

  不同的逾期情况对个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逾期三天之内:通常情况下,银行都会有容时容差的机制,不会影响您的个人征信(国有四大银行要求会比较严格,有些逾期一天也可能上),因此您只需要缴纳欠款,逾期利息和滞纳金就好了。

  逾期三天以上:需要询问机构是否将您的信用记录提交。如果还没有提交,及时还款有消除逾期记录的可能。如果已经提交,需要及时还款。从还款日起,五年后自动恢复个人信用记录。

  花钱就可消除个人征信污点?

  在某网络社区以征信不良记录为关键字进行搜索,看到确有一些人打着消除个人或企业的不良征信记录的旗号,诱导网友点击。然而,更多的搜索结果显示,网上已有不少人因为误信消除个人或企业的不良征信记录而上当受骗。

  有报道称,去年年中,上海市民蔡先生因产生了多笔信用卡的逾期未还记录,办理不了银行货款。他便通过网络找到了自称能消除信用卡不良记录的徐某。一番交谈后,徐某表示,他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只要蔡先生花点钱,就可以帮忙抹去不良记录。蔡先生先后支付了2万余元打点费。钱汇出后,逾期还款记录并未消除,而徐某也人间蒸发了。蔡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还有一个案例:有网友找到了一位能代消银行不良记录的人,约定事后付款6000元。半个月后,该网友接到通知说不良记录已消除。随后,,记录果然没有了。于是,该网友向办事人支付了6000元现金。过了很久,该网友才发现,这种情况是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原来,当时正值2012年新旧版本的信用报告更替,这位网友的不良记录按规则被自动消除,并非经过人为改动。

  采集查询信息须经本人同意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条例》规定,除法律规定可以不经本人同意查询之外,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条例》还明确,信息使用者应当按照与个人信息主体约定的用途使用个人信息,不得用作约定以外的用途,不得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来源:纳税服务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