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换手机号可能影响信用记录~~细数你身边的"黑名单"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不知不觉,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很多“黑名单”,像是银行的信贷黑名单、游客不文明黑名单,还有地铁逃票乘客黑名单等等,预计将来这个单子还会更长。这些黑名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其实,在今天的世界,信用是一种资产,由于大数据的应用和信息整合功能的快速提升,很多行为可能都会损害到你的信用。没有了信用,干很多事情都会很费力,甚至是干不成。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信用“雷区”?


不文明“黑名单”

游客如果再“任性”也会影响贷款信用




近一段时间,中国游客海外“任性”的新闻不少,这着实是让相关的主管部门很头痛,有些任性行为不光丢面子、损害国家形象,而且还很危险,比如在飞机上打架、和空姐争吵等等。


怎么治这些人呢?还是用黑名单。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日前开始施行,该办法被旅游业内称为“游客黑名单”,游客不良信息保存一至两年,会影响到游客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银行信贷等。


根据这个《办法》,游客不文明行为被定义为“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因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等受到行政处罚、,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


尽管这个规定的覆盖面还比较窄,对诸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没有约束力,但也不要将其视为摆设。实际上就在4月13日,4名女乘客在从大连飞往深圳的航班上斗殴,很可能成为进入“黑名单”的首批游客。


信用“黑名单”

逾期不还款下次贷款就难了




一提到信用记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与信用卡有关。古话也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近日,央行确实有一个征信系统,个人信用卡赖账或者说贷款买房买车没有按时还款,都会损害信用记录。而一旦信用记录被损害到一定程度,以后要想办卡、贷款都比较麻烦,特别是贷款买房。


最近,网上就流传有这样一个消息:还贷逾期等不良信用记录保留时间由5年改为7年,而且信用卡还款,超过一天都算逾期。这条消息的来源据称是一家地方性银行的微信号。不过,这一说法遭到央行的否认,并没有所谓的征信新规。但这确实也提醒,每个人应该按时还款,珍惜自己的信用。这条消息出来,不会是空穴来风,当下经济增长放缓,银行可能面临坏账增加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会越发重视客户的信用问题,以规避风险和损失。


地铁“黑名单”

逃票乘客将被“拉黑”与征信系统对接



  

乘地铁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但一些城市逃票的人还真不少。为了防止乘客逃票,一些地方想了不少办法,比如用大屏幕曝光,再比如加派执勤人员,阻止投票,也有的地方对逃票进行处罚,但现在看来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于是,又想到了“黑名单”这一招。

  

比如从2014年8月开始,上海地铁运营方和市民征信系统对接,逃票者、冒用敬老卡者,只要身份信息齐全,核实无误,就会将其纳入征信“黑名单”。根据最近公布的消息,到今年4月已有1332人上了“黑名单”。


同时,从今年开始,个人信用档案的审查首次进入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的招录环节,报考的所有考生的信用档案被全面筛选,截至目前,已有考生因地铁逃票的不良行为被拒之门外。除了上海之外,其它一些城市也尝试着将逃票乘客的信息纳入黑名单。

  

除了上海之外,其它一些城市也尝试着将逃票乘客的信息纳入黑名单。

航空“黑名单”

飞机延误乘客霸机上了黑名单




还有一种黑名单,属于个别企业自身的行为,比如有的航空公司,在出现飞机延误之后如果有乘客霸机,那么就会上这家企业的黑名单,以后就不太可能乘坐其航班了。


这一做法存在很大的争议,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黑名单这一招有时候的确是有一定的威力。当然,对于这样的黑名单该怎么处理,需要规范,应该有个平衡的解决办法。霸机固然不对,但航空公司飞机延误也要有合理的解释和善后解决办法。


预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形形色色的黑名单还会扩容。在信用的价值逐渐显现并且越发重要的今天,或许某一个单一的黑名单不会有太大的威力,但信息联网和共享是趋势,这些黑名单加在一起会形成一张“网”,避免触雷最好的办法还是规范自己的行为,珍视信用,远离黑名单。


网上“黑名单”

频繁换手机号甚至可能影响信用记录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条消息,某家P2P网贷平台的负责人最近表示,如果一个人频繁更换手机号码,那很可能会损害他的信用记录,放贷机构就会视其为风险比较大的客户。


其实,这就是在应用大数据的功能。现在的网贷平台,包括一些互联网银行,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成立的一家互联网银行,总理今年年初还曾经去考察过。他们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评估个人的信用等级,以此为根据发放贷款。而其搜索到的大数据包括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发言,各种行为。

  

说白了,在今天这样一个很多人须臾都离不开手机,离不开微信的时代,你说的很多话、发的很多帖子可能无意之中就会损害到你的信用记录,也很可能你觉得跟信用不相干的事情,但在别人那里就会损害你的信用记录。这其实也说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也不是肆无忌惮的任性空间。




来源 / 央视新闻

编辑 / 王梦微

主办单位 / 安徽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