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个人征信较差,超30%在央行有不良记录?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个人征信报告就像个人名片,上面记录了个人在过去的信用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经济与信用生活所应用的场景也不断丰富,个人征信作为主要信用凭证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虽然我国征信业务与信用环境在不断发展,但是不少消费者对于个人征信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意识上的淡薄导致行为上的不重视,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对自己的个人信用产生不良影响。



1


用户个人征信意识基本情况


1.超10%用户不关注自己的个人征信


接受调查的用户中,有10.38%表示没有关注过自己的个人征信,63.35%用户由于办信用卡才关注个人征信,另有22.25%用户是由于贷款才开始关注。




2.近30%用户不了解自己在央行的个人征信情况


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主要集中在银行信贷系统,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也是个人征信中最为重要的。但据调查显示,目前仍有接近三成(29.45%)用户不了解自己在央行的个人征信情况,而在乡镇农居民中,这一比例高达38.33%。近年来,信用贷款等金融业务在农村不断深入,乡镇居民的个人征信意识虽有显著提高,但依旧落后于城市居民。




3.近40%用户不知道央行的不良征信记录如何消除


如果出现连续3次或累计6次的信用卡(或贷款)逾期就会被认定为信用记录不良,一般情况下,在还清逾期欠款后,个人在央行的该不良信用记录五年后会被新的记录所覆盖。但实际调查显示,39.77%的用户不知道如何“消除”不良信用记录,这些用户对个人在央行的个人征信缺乏正确的“经营”意识。



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一旦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处理起来就会比较麻烦,需要等待的时间也较长。如果是偶尔一次忘记还款导致逾期,最好立刻还清欠款,然后致电银行客服强调不是恶意逾期,有可能消除该逾期记录,不然则需要在还清欠款后过五年才会消除。如果用户对于信用记录存在异议的,可以将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然后递交央行请求处理。


4.近一半的用户不留意自己的个人征信是否被“偷查”


我国目前有许多非银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征信报告进行评估,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


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将此需知藏在不显眼的位置,用户如果不仔细阅读,都不知道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在此次操作下被查看了,而个人征信报告被频繁查阅或者留下了未还清的借款记录,对其未来信用生活都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调查显示,近一半用户在进行信用消费或贷款时,不留意对方是否会“偷查”自己的个人征信。


5.近20%用户不知道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


个人信息作为个人身份证明的一部分,在很多金融场景下都是最基本的信息,许多金融机构在受理各种业务时,都需要用户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引起的各种风险性事件屡屡发生,不仅使受害人蒙受经济损失,还可能会影响其个人征信。


但调查显示,接近20%用户不知道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




2


用户征信行为分析


1.有24.15%用户曾因不良个人征信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


调查显示,24.15%用户表示曾因不良个人征信而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在这部分人群中,接近三成(27.19%)是受央行的不良个人征信影响,其余多数则是受非央行(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个人征信影响。



相当一部分用户缺乏对个人征信的认识与重视,国内个人征信生态的日渐形成和完善,不良征信带来的不良影响将更加严重,因不良征信记录而产生的限制将更多。当然,良好的信用还能给个人带来多方面的便利。


2.男性比女性更关注自己的个人征信


接受调查的男性用户中,有9%不关注自己的个人征信,女性这一比例高达16%。对于央行的个人征信情况,26.22%男性表示不了解,而女性的这一比例高达44%。36%的男性用户不知道如何“消除”央行的不良征信记录,女性却高达51%。



从个人特质来看,男性用户的贷款需求高于女性,特别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男性,有贷款需求自然就需要关注个人征信情况。


3.公务员个人征信较差,超30%在央行有不良记录


接受调查的公务员中,31.25%在央行的个人征信中有不良记录,这一比例在所调查的人群中最高,金融从业者中这一比例为19.36%。



“不良征信记录将来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作答时95.26%选择了贷款受限,70.69%选择了坐飞机、高铁出行受限,56.03%选择了会影响子女上学,45.69%选择了消费受限,仅有36.64%选择了娱乐受限。



来源:融360《维度》调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